人完全清醒時, 腦波頻率甚高, 睡眠時頻率甚低, 在半睡半醒間, 有一狀態稱為氣功態。 清醒而入靜, 使腦電波頻率降低至氣功態, 即大約至 alpha 波(頻率8~13Hz)。現代科學積極宣導α波是為人們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。
國立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博士從實驗測量了氣功師父,在練氣時腦α波振幅之變化,發現了兩種不同的氣功態。第一種狀態腦α波之尖峰功率 大幅降低,定義為「入定態」。第二種狀態剛好相反 ,腦α波之尖峰功率大幅增加,定義為「共振態」。另外 ,從實驗數據推論:中國傳統道家在開始練功時是處在「共 振態」,但是在練到高深境界以後,進入「入定態」,而 佛教禪宗的「坐禪」則從修練開始就在練「入定態」。一般人進入氣功態是練功最難門檻。
腹式深呼 吸 簡單易學,站、坐、臥皆可,隨時可行,但以 仰臥於床上,鬆開腰帶,放鬆肢體,思想集中,排除雜念,也可說是進入氣功態為好。 由鼻慢慢吸氣 ,再徐徐呼出。 做腹式深呼 吸,吸氣時腹部鼓脹,呼氣時腹部收縮。時間長短由個人掌握,每分鐘呼吸4~6次。
人的腦波有四種,α波(alpha)、β波(beta)、δ波(delta)、θ波(theta)四種。
腦電圖的波形很不規則,其頻率變化範圍每秒約在1~30次之間,通常將此頻率變化分為4個波段:
α波:頻率為每秒8~13次,波幅為20~100微伏,α波是正常成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,在清醒并閉眼時出現。
β波:頻率為每秒14~30次,波幅為5~20微伏,安靜閉目時只在額區出現,睜眼或進行思考時出現的 範圍較廣,β波的出現一般表示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。正常兒童的腦電圖與成人不同,新生兒 以低幅慢波為主,隨著年齡增大,腦電波頻率逐漸增加。
θ波:頻率為4~7次/秒,波幅約為100~150微伏,成人在困倦時常可記錄到此波。
δ波:頻率為0.5~3次/秒,波幅為20~200微伏,正常成人只有在深睡時才可記錄到這種波。
①α波:頻率8~13Hz,波幅10~100μV。大腦各區均有,但以枕部最明顯。α節律是成人和較大兒童。 清醒閉目時主要的正常腦電活動,小兒的α波及節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明顯。
②β波:頻率14~30Hz,波幅約5~30/μV以額、顳和中央區較明顯。在精神活動,情緒興奮時增多。約有6%的正常人即使在精神安定和閉目時所記錄的腦電圖仍以β節律為主,稱之為β型腦電圖。
③θ波:頻率4~7Hz,波幅20~40μV。
④δ波:頻率0.5~3Hz,波幅10~20μV。常在額部出現。
θ波和δ波統稱慢波,常見于正常嬰兒至兒童期,以及成人的睡眠期。
腦電圖學就是根據記錄曲線變化的波率、波幅、波形、位相、數量、對稱性、反應性、規律性、出現方式及腦波在時間、空間上的分布等主要成份,進行分類、計算與對比分析,做出正常或異常腦電圖的診斷,為臨床診治疾病和科研工作提供客觀依據。
實踐證實,進行靜坐冥想、丹田呼吸法等訓練可以調整腦波,使大腦處於α波狀態。
中國古代道家的修煉家們所說的「心死神活」其實就是壓抑左腦的顯意識而激發右腦的潛意識。當左腦入靜,不生雜念的時候,右腦就會湧現出智慧來。
此外,多聽中外優秀美好的古典音樂,也可以促使大腦分泌出一種「β內啡」,發出令身心愉快、能量大增的α波。這種α波正是在右腦佔優勢時出現的。經常處於α波狀態能夠引導出人的潛在腦力,使記憶力、集中力提升,使靈感、創造力盡情發揮,使身心健康,自然治癒力增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